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又带点忧伤的山寺景象,读起来像一幅水墨画。
前四句写的是诗人路过明智寺看到的日常画面: 寺庙虽小,但安静地坐落在山前。老和尚悠闲地坐在云雾缭绕的地方,山里的猴子抱着幼崽睡觉。这些细节让人感觉寺庙远离尘嚣,充满自然野趣,连动物都活得自在。
五六句转向自然景色: 岩壁上的野花被雨水打湿,红得更鲜艳;田野边的溪水碧绿,和庄稼连成一片。"红杂雨""绿平田"用颜色和动态的搭配,让画面鲜活起来,仿佛能闻到雨后泥土和花草的清香。
最后两句情绪突然转折: 原来这宁静的寺庙曾遭遇火灾,诗人听到杜鹃啼叫(传说杜鹃啼声似"不如归去",常寄托哀思),更觉得青山也蒙上了一层伤感。这里的"火后"可能是实指火灾,也可能隐喻战乱等人祸,让美景中多了一份物是人非的叹息。
诗的魅力在于: 1. 对比强烈:前六句的恬淡和结尾的伤感形成反差,让遗憾更深刻; 2. 画面感足:从老僧、山猴到红花绿水,像镜头由近推远,最后用杜鹃声收尾,余音袅袅; 3. 隐藏的情感:表面写景,实际透露出对宁静被破坏的惋惜,容易让人联想到人生无常。
普通人读这首诗,既能享受山水之美,也能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与人文和谐被打破的淡淡哀愁,这种含蓄的表达正是古诗的动人之处。
舒岳祥
(1236—?)台州宁海人,字舜侯,一字景薛。理宗宝祐四年进士。仕终承直郎。尝以文见吴子良,子良称其异禀灵识,如汉之贾谊。后以文学名。宋亡不仕,避地奉化,与戴表元友善,表元之学,得力于岳祥为多。尝读书于阆风台,人称阆风先生。著述统名《阆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