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士愿朴而虚蒙珥笔之名每欲为邦人一洗之

只今头上半儒冠,谁肯公庭弄舌端。
试问毛锥将底用,夺标他日万人看。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就是在吐槽当时宜春读书人的尴尬处境。

前两句说:现在读书人虽然戴着儒生的帽子(半儒冠),但没人敢在公堂上替百姓说话(弄舌端)。"半儒冠"这个说法很妙,既说明他们算读书人,又暗示他们不够格——帽子都没戴正。

后两句更犀利:你拿着毛笔(毛锥)到底能干啥?除非哪天科举考中了(夺标),否则根本没人正眼看你。这里用"万人看"的反讽,戳破了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功利心态。

全诗像在说:别整天端着读书人的架子,要么真有本事去考功名,要么就老老实实做人。诗人看不惯这些伪文人装模作样,用"珥笔"(插着毛笔装文化人)这种细节描写,活画出他们的虚伪相。最后那句"夺标他日万人看",简直像在说:现在装什么装,等真考上了再嘚瑟吧!

汪应辰

(1118—1176)信州玉山人,初名洋,字圣锡,学者称玉山先生。高宗绍兴五年进士第一。除秘书省正字。因疏奏忤秦桧,出通判建州、袁州、静江府、广州,流落岭峤者十七年。桧死,始还朝。刚方正直,遇事敢谏。以敷文殿直学士充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甚有政声。入为吏部尚书,寻兼翰林学士并侍读,所撰制诰温雅典实。在朝多革弊事,得罪中贵,以端明殿学士出知平江府。复连贬官秩,遂辞官家居。卒谥文定。少受知于喻樗,又从吕本中、胡安国、张栻、吕祖谦游,学问博综,精通义理。有《文定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