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学者们讨论经典的场景,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珍视和对学术交流的向往。
前两句说古代经典已经残缺不全,灿烂的文化传统难以完全恢复,流露出对文化遗产流失的惋惜。接着用"一发千钧"这个成语,形容这些经典虽然只剩零星片段,但价值千钧重,而全国只有三位学者还在坚持研究它们。
中间四句生动刻画了三位学者的形象:他们都是地方推举的品德高尚的读书人,在江南的山水间聚会讨论。诗人幽默地说,如果自己这个老头子也加入讨论,就算被年轻学者驳倒也会很开心,表现出对学术争鸣的向往。
全诗通过学者们研究经典的画面,传递出这样的思想:即使传统文化面临断层危机,只要还有人愿意钻研传承,文化就不会真正消亡。诗人对学术讨论的热忱,也展现了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