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石室山
七星何年陨为石,壮观南溟镇坤极。平原散作青莲花,元气沦浑护苍碧。
岩峦耸峙争嵯峨,杓行直上联奎壁。洞然一室张虚明,高越匡庐几千尺。
腾龙跃虎分形胜,势拥浮岚转昕夕。峰棱侧立磨剑石,上割烟霞断鹏翼。
雄观伟视足奇怪,擎天众柱排云直。蓬莱之山在何许,此境尤为人爱惜。
苔花叠锦灿石文,钟乳垂珠散膏液。凉蟾清吹飒秋意,异草名葩自春色。
忆从天地开辟初,沧海桑田几更易。岩中神仙何渺茫,岩前版筑留遗迹。
古人游览为盛事,地灵人杰今犹昔。皇华使者乘骢游,涧谷林峦总光饰。
临花傍柳开绮筵,拂苔洒墨诗无敌。岩居老人深感激,再拜向前诉衷臆。
乃言岩龙长晏眠,一春霖雨无消息。使者奏奉上帝敕,呼之起布阳春泽。
生民早得服田亩,温衣饱食咸帝锡。我生世住灵岩前,歌诵太平昭圣德。
现代解析
这首《游石室山》是一首充满奇幻色彩和豪迈气概的山水诗,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它的魅力:
1. 神话与现实交织的奇景
诗人把石室山想象成天上坠落的七星所化("七星何年陨为石"),山峰像盛开的莲花,山洞高得超过庐山。这些夸张比喻让普通石头有了神话色彩,特别像现代奇幻电影里的场景。诗中还提到"磨剑石割烟霞"、"擎天柱排云直"等画面,充满视觉冲击力。
2. 时空穿越的沧桑感
诗人站在山洞里思绪万千:从开天辟地到沧海桑田("忆从天地开辟初"),既有对远古神仙的遐想,又看到前人留下的建筑遗迹。这种"古今同框"的写法,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永恒和人类的渺小。
3. 接地气的民生愿望
后半段笔锋一转,出现"岩居老人"向使者求雨的生动情节。老人抱怨龙王爷睡懒觉导致干旱("岩龙长晏眠,一春霖雨无消息"),希望官员能上报天庭,让老百姓种好庄稼("生民早得服田亩")。这段充满生活气息的描写,让奇幻的山水有了人情味。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三种情绪的融合:对自然奇观的惊叹、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对百姓温饱的关切。诗人用"神仙境"的笔法写山水,用"家长里短"的语气说民生,既大气磅礴又朴实动人,就像用VR眼镜看风景时突然切换到直播助农现场,这种反差萌正是古诗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