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赞美鲁斋先生七十高寿的贺寿诗,用孔子(宣尼)的典故来比喻寿星的德高望重。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前两句"于时宣尼,从心不逾":
说的是孔子七十岁时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里用来比喻鲁斋先生也和孔子一样,年届七十依然德行高尚,行事随心却不逾越规矩。就像一位睿智长者,做事完全遵循内心,却又自然合乎道德规范。
后两句"六籍是正,三千其徒":
"六籍"指儒家六经,说孔子修订经典;"三千其徒"指孔子弟子三千。这是用孔子教书育人的功绩,来赞美鲁斋先生像孔子一样学识渊博、桃李满天下。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不仅自己学问深厚,还培养了大批学生。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孔子作比,既彰显寿星地位尊崇,又暗含"七十古稀"的寿庆之意
2. 短短16个字,就勾勒出寿星学问、德行、育人三方面的成就
3. "从心不逾"四字特别传神,既说年龄,又说修养,一语双关
这种祝寿诗就像现在给老教授送贺卡,不说"福如东海"的俗套话,而是用"您就像当代孔子"这样的比喻,既文雅又贴切,能让人感受到真挚的敬意。
金履祥
(1232—1303)宋元间婺州兰溪人,字吉父。少有经世志,博览群书。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专治朱熹之学。咸淳七年,襄樊围急,建言由海道攻燕,所言经过地方、洋面等,悉与后来元朝海运路线相符。德祐初,起为史馆编校,不就。宋亡,隐金华山中,训迪后学。晚居仁山下,学者称仁山先生。卒谥文安。有《大学疏义》、《论语集注考證》、《通鉴前编》和《仁山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