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有才华但暂时不得志的读书人,表达了他坚守理想、等待机遇的积极心态。
前两句写主人公虽然住在简陋的茅屋里(蓬荜),但心里装着济世救民的抱负。他坚持用学问(经术)来启发愚昧的人们,显示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三四句用"自古"和"于今"形成对比:困境中出贤人是从古至今的规律,而现在正是大丈夫建功立业的好时机。这里既有自我安慰,也有自我激励。
五六句用两个典故:天下人都期盼像谢安(安石)这样的能人出山,但现实中大家却嘲笑像孟子这样坚持理想的人太迂腐。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暗含对世俗眼光的无奈。
最后两句是期盼:什么时候能像商汤聘请伊尹(莘亩指隐居的贤人)那样来聘请我?我准备好把治国良策(嘉言)献到朝廷(禁途)上了。结尾充满希望,表现出积极用世的态度。
全诗最大的魅力在于:虽然处境艰难,但主人公既不怨天尤人,也不放弃理想,而是保持尊严和信心,等待施展抱负的机会。这种"穷且益坚"的精神,加上用典自然、对仗工整的艺术手法,使诗歌既有思想深度又朗朗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