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送别的画面,情感真挚而含蓄。
前两句"日惨长亭暮,天高大泽闲"勾勒出送别的场景:夕阳西下,天色昏暗,长亭(古代送别之地)显得格外凄凉,而辽阔的湖泽在冬日显得空旷寂寥。这里用"惨"字形容落日,暗示离别的伤感。
中间四句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旅途。"风中闻草木"写听觉,寒风中草木沙沙作响;"雪里见江山"写视觉,白雪覆盖的山河显得格外清晰。这两句用简练的笔触描绘出冬日的萧瑟。"马向塞云去"写友人骑马远去,消失在边塞的云霭中;"人随古道还"写送行者沿着古老的道路返回,一"去"一"还"形成对比,突出离别的主题。
最后两句"阮家今夜乐,应在竹林间"用典故表达对友人的祝福。这里借用魏晋时期阮籍叔侄在竹林欢聚的典故,想象友人回到叔父家后,定能在竹林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美好的想象冲淡了离别的愁绪,使全诗在温馨中收尾。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通过视觉、听觉的描写营造意境,既有离别的不舍,又有对友人归家的欣慰,情感真挚而不矫揉造作。诗中"长亭"、"古道"等意象,以及"阮家竹林"的用典,都体现了唐诗含蓄典雅的特点。
李端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