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石舍人)受皇帝恩准告假回乡的场景,充满荣耀与温情。
前两句讲这位近臣获得皇帝特批的探亲假,用"曰俞新"(皇帝亲口批准)突出恩宠。三四句用"星催晓"(星光催促黎明)和"树约春"(树木约定春天)的拟人手法,生动表现了官员连夜赶路、期待早日归家的迫切心情。
中间两句回忆官员在翰林院(词垣)执笔办公的日常,以及秋天风尘仆仆的出差经历,展现其勤勉的工作状态。最后两句最温馨:想象他回到家乡时,不仅有马儿相迎,还有像"临邛负弩人"(用司马相如典,指热情的地方官)这样的朋友前来迎接。
全诗通过工作场景与归乡画面的对比,既表现了官员的职场荣耀,又流露出浓厚的思乡之情。诗人用"星催晓""树约春"等新鲜比喻,把平常的公务旅行写得诗意盎然,最后用历史典故烘托衣锦还乡的喜悦,读来令人会心一笑。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