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夕阳下竹影斑驳的伤感画面,通过竹子被摧折的遭遇,抒发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前两句写景:夕阳斜照在长满苔藓的老墙上,不知是谁折断了我的翠绿竹子。"老藓墙阴"营造出沧桑感,"何人折我"的质问透露出痛惜。
中间四句借竹说理:被折断的竹叶已化作尘土,但残留的竹枝仍带着露水顽强生存。竹子不愿让云梢触碰冰雪(比喻不愿同流合污),可世间总是充满风波变故。这里用"带露残"的竹枝象征坚韧,用"霰雪""波澜"比喻人生困境。
最后两句转折:虽然眼前竹子受损,但故乡还有大片竹林(筼筜指大竹),盛夏时节仍能带来清凉。这既是对竹子的安慰,也暗含诗人对精神家园的坚守——纵使现实残酷,心中仍保有纯净天地。
全诗以竹喻人,通过"折竹-残枝-故园竹林"的意象链条,展现了面对挫折时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返璞归真的人生智慧。语言质朴却意境深远,就像用老墙、残枝这些日常景物,道出了永恒的生命哲理。
孔武仲
(1041—1097)宋临江新淦人,字常父。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国子司业。四年,为著作郎,论科举之弊,诋王安石《三经新义》,请复诗赋取士,又欲罢大义而益以诸经策。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八年,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卒。与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芍药谱》、《内外制》、《杂文》、《宗伯集》(编入《清江三孔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