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故地重游时的感慨,用非常简单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时光感悟。
前两句"已作如尘似梦看,残春曾此一停鞍"是说:当年在这里短暂停留的春日往事,如今回想起来就像尘埃一样轻飘,像梦境一样虚幻。这里用"尘"和"梦"两个比喻,生动表现了记忆的模糊感和岁月的流逝感。
后两句"能迎三十年前客,只有参天竹万竿"最有意思:三十年后重回旧地,发现能认出当年那个"我"的,只有这片高高耸立的竹林了。这里用拟人手法,让竹林成了岁月的见证者。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本就象征坚韧不屈,说它们"参天"、"万竿",更突出了它们历经风雨依然挺立的形象。
整首诗妙在把"我"和"竹子"放在时间长河的两端对比:人会老去,记忆会模糊,但自然景物却始终如一。这种对比让人特别能感受到时光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但又不显得悲伤,反而因为竹子的永恒存在,让这份感慨变得深沉而宁静。
诗人没有直接说"物是人非"这样的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个具体场景——竹林认出旧客——来表达,让抽象的时间概念变得特别真实可感。这种写法既含蓄又动人,是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所在。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