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感事三首 其二

老臣自切明农志,内相何烦持节迎。
方报三藩同整旆,岂期六诏遂称兵。
裹毡入蜀功安在,蹑足封齐衅已成。
却羡据鞍犹矍铄,南人应仗伏波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诗人表达对历史事件的感慨和思考。我们可以逐句分析,用现代语言来解释其含义和情感。

首句“老臣自切明农志”:诗人自比为有志于农业的老臣。这里,“老臣”指的是自己,愿意为国家的农业发展出一份力。

次句“内相何烦持节迎”:反问内相为何要亲自出迎。这里,“内相”指朝廷中的高官,而“持节迎”则是非常隆重的迎接仪式。诗人表达的是,高官们过于重视形式,不切实际。

第三句“方报三藩同整旆”:诗人在说,他正在准备去解决三藩之乱,统兵出征。这里的“三藩”是指三股不安定的力量,比喻当时的复杂局面。

第四句“岂期六诏遂称兵”:诗人感叹,本来是为了平乱,没想到六诏地区竟然也开始反抗,主动出兵。这里,“六诏”指的是位于边疆的六个少数民族政权,他们本是支持朝廷的,却突然反叛。

第五句“裹毡入蜀功安在”:诗人反思自己曾带兵入蜀进行艰难的抗敌行动,但结果如何呢?“裹毡”形容行军的艰苦,“功安在”是说原本要立下的功业现在是否还在。

第六句“蹑足封齐衅已成”:诗人继续表达一种无奈,自己虽然想为国家封疆立功,但反而因此引起祸端。“蹑足”形容小心翼翼地行动,“封齐”是比喻自己原本希望立下功业,却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了灾难,这里的“衅”指祸端。

最后一句“却羡据鞍犹矍铄,南人应仗伏波平”:诗人感慨,能骑马出征的人仍然精神矍铄,南方的人们应该会依靠有经验的将帅来平定战乱。这里的“矍铄”形容精神很好,“伏波”是古代的一个著名将军的名字,这里借用来指代能平定战乱的将领。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局势的忧虑以及对功业无成的感慨,同时也寄希望于能有贤能的将帅来平定边疆的战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