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西湖感旧

葛岭苔荒,孤山鹤去,重来漫醉觥船。
屈指繁华,笙歌不似当年。
酒垆依旧人何处,上裙腰、草绿堪怜。
转凄然,多少坟头,石马嘶烟。
踏青犹记曩时路,但柳迷花港,燕触风帘。
遮莫消凝,新愁更锁眉尖。
蓬莱梦短心情懒,放轻桡、且伴沤眠。
莫憎嫌,刚度刘郎,又到桃边。

现代解析

这首《高阳台·西湖感旧》通过今昔对比,生动展现了作者重游西湖时的伤感与怅惘。

上片写眼前荒凉景象:葛岭长满青苔,孤山的仙鹤也不见了,酒船依旧却没了当年的热闹。最触动人心的是"多少坟头,石马嘶烟"——曾经鲜活的生命都已化作坟茔,连石马都仿佛在烟雨中哀鸣。这些具体意象让读者直观感受到物是人非的苍凉。

下片转入回忆:还记得当年踏青时柳絮迷眼、燕子穿帘的生动画面。但现实是"新愁更锁眉尖",作者像做了一场短暂的蓬莱美梦,醒来后只想放下船桨,随水波飘荡。结尾用"刘郎桃边"的典故(暗指唐代诗人刘禹锡重游玄都观的故事),含蓄表达自己也是那个见证沧桑巨变的归来人。

全词妙在将个人感受与西湖实景交融:苔藓、石马、柳港这些景物不仅是背景,更是情感的载体。通过"苔荒-鹤去""坟头-石马"等反差强烈的意象组合,让时光流逝的惆怅变得可触可感。最后选择"伴沤眠"的消极姿态,恰恰强化了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感,引发读者对人生无常的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