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杨柳

三月卢龙塞,沙中雪未乾。
朝来折杨柳,春色忆长安。

现代解析

这首《折杨柳》用简单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边塞早春的苍凉与思乡的柔情。

前两句写实景:三月本该春暖花开,但边塞卢龙(今河北长城一带)的沙地里,积雪还未消融。用"沙中雪未乾"这个细节,既点出边地的苦寒,又暗示戍边将士的艰辛。

后两句由景入情:清晨随手折下一支杨柳(古人折柳赠别),突然想起此时长安城应该已是春意盎然。一个"忆"字道破心事——表面是怀念长安的春光,实际是思念远方的亲人或故土。柳枝在这里既是眼前的实物,又是乡愁的象征。

全诗妙在对比:边塞的残雪与长安的春色对比,塞外的荒凉与心中的温情对比。短短20个字,既画出清晰的边塞图景,又流露出含蓄深沉的情感,就像用淡墨勾出的一幅水墨小品,留白处尽是乡愁。

薛蕙

薛蕙(1489~1539年),明朝大臣。祖居亳州城内薛家巷。年十二能诗。举正德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谏武宗南巡,受杖夺俸。旋引疾归。起故官,改吏部,历考功郎中。正德十五年(1520年)薛蕙再次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嘉靖二年(1523年),朝中发生“大礼”之争,薛蕙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反对皇上以生父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嘉靖十八年(1539年),薛蕙担任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司,不久病死家中,享年五十,被追封为太常少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