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杜孝①锡观乡老堂

华发苍然亮直身,谁将綵笔欲传神。
论功顾我常流汗,好事烦君为拂尘。
汉阁寂寥班氏赞,伊川潇洒白公真。
怀贤却坐酬嘉句,空觉中郎善愧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友人杜孝锡的回应,借"乡老堂"这一场景,表达了对人生、功名和贤德的思考。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展现了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首联描写一位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老人(可能是杜孝锡),用"亮直身"突出其正直品格。"谁将彩笔欲传神"暗示有人想为这位贤者画像留念,体现其德高望重。

颔联作者自谦地说:论功绩我常自愧不如("常流汗"),感谢你(杜孝锡)热心帮忙("拂尘"可能是代指整理乡老堂或帮助自己)。这里展现了文人间的谦逊与互助。

颈联用两个典故形成对比:汉代班固在阁中寂寞地写史书赞语,而唐代白居易在伊川过着潇洒生活。这暗示两种人生选择——建功立业与闲适隐居,引发读者思考。

尾联写作者静坐回味友人的佳作("嘉句"),感到自己像东汉蔡邕(中郎)一样惭愧。这是对友人诗才的赞美,也体现作者自省的态度。

全诗亮点在于: 1. 通过白发老人形象,歌颂正直品格 2. 用"流汗""拂尘"等生活化比喻,让说理更亲切 3. 班固与白居易的对比,引发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4. 结尾的惭愧之情,展现文人谦逊美德

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具体形象和典故,让读者自己体会:做人要正直,交友要真诚,面对功名要保持清醒。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韩维

韩维(1017年~1098年),字持国,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韩亿子,与韩绛、韩缜等为兄弟。以父荫为官,父死后闭门不仕。仁宗时由欧阳修荐知太常礼院,不久出通判泾州。为淮阳郡王府记室参军。英宗即位,召为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因与王安石议论不合,出知襄州,改许州,历河阳,复知许州。哲宗即位,召为门下侍郎,一年馀出知邓州,改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1095年)定为元祐党人,再次贬谪。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有集三十卷,因曾封南阳郡公,定名为《南阳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宋史》卷三一五有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