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记录了一位老臣在皇帝去世时的忠诚与责任。
前两句"先帝升遐日,词臣寓直时"是说:老皇帝去世那天,这位担任文书工作的大臣正在宫中值班。"升遐"是古代对皇帝去世的委婉说法,"寓直"就是值班的意思。
后两句"柩前书顾命,笔下定鸿基"更精彩:在皇帝的灵柩前,他认真记录着先皇最后的嘱托(顾命),用手中的笔为新王朝的根基(鸿基)写下重要文件。这里用"笔下"二字特别生动,让我们仿佛看见一位老臣在烛光下奋笔疾书的场景。
整首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危难时刻显担当"的精神。皇帝刚去世,国家处于权力交接的关键时刻,这位文书大臣没有慌乱,而是坚守岗位,用自己最擅长的文字工作来稳定政局。诗人没有直接夸赞,但通过"柩前""笔下"这些具体场景的描写,让读者自然感受到老臣的忠诚与专业。
这种用平凡工作见证历史时刻的描写,比直接歌功颂德更有力量,也更容易引起现代人的共鸣——就像今天那些在关键时刻坚守岗位的普通人一样。
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