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蛤和泾川公
渔海穷潏泬,猎山历㟏岈。生人胡多劳,养此六六牙。
圣哲著礼经,细不遗蚁蛙。食鼋不染指,因以倾厥家。
末俗贵珍异,载籍纷喧哗。美哉尔石蛤,奚免网与叉。
黄鹄终见炙,安可矜高遐。修胫雪长荇,腴中剖团瓜。
烹以实下豆,亦慰宾筵嘉。南荒盛虫族,大者蛇与蟆。
琐细及百种,射影兼含沙。食者苦呕泄,伤者困疮瘕。
例举混美恶,颇笑昌黎差。幸蒙匕箸赏,重以褒辞加。
河豚自此贱,况复论鱼虾。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生动的比喻和讽刺手法,揭示了社会中对珍稀之物的盲目追捧和价值观的扭曲。
开头描写渔民和猎人在艰苦环境中劳作,却只为获取"六六牙"(珍贵之物),暗示人们为追求稀有物品付出巨大代价。接着指出古代圣贤制定的礼仪连蚂蚁青蛙都顾及,但现实中人们却因贪吃珍馐(如鼋鱼)而败家,讽刺了礼崩乐坏的社会现象。
诗中用"石蛤"(一种贝类)作比喻:虽然它外表美丽,但终究难逃被捕食的命运,就像高飞的黄鹄最终也会被烤来吃。这里暗喻再高贵的事物在世俗欲望面前都难逃被消费的命运。
后半段特别讽刺了盲目追求"南荒虫族"(南方奇特食材)的现象:这些蛇蛙之类不仅难吃(让人呕吐),有的还有毒(含沙射影伤人),但人们却好坏不分地追捧。诗人甚至调侃连大文豪韩愈(昌黎)在这方面都判断失误。
最后用反语作结:既然连河豚都变得普通,鱼虾就更不值一提了,辛辣讽刺了人们喜新厌旧、盲目追逐猎奇的消费心理。全诗通过饮食现象,折射出人性中虚荣、盲从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