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官员在皇宫值班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皇恩的感激,也有对自己才能不足的惭愧。
第一句"直庐峻在九霄高"用夸张手法说值班房高耸入云,暗示皇宫的威严。第二句"雨露恩光切仰膏"把皇帝恩典比作滋润万物的雨露,表达感恩之情。
中间四句通过具体场景展现值班生活:夜里收到皇帝赏赐的锦缎("夜炬恩浓超赐锦"),春天在御河划船时却因才思迟钝而不敢提笔作诗("春船思涩怯提鳌")。白天看着日影移动("日砖有影占花隐"),听着檐角风铃无声("风铎无声引索绹"),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宫廷生活的静谧与庄严。
最后两句点明主题:生在重视儒学的盛世("昭代崇儒逢圣主"),自己却像汉代王褒那样,虽然担任待诏之职,却深感才能不足("小臣待诏愧王褒")。这里的王褒是汉代著名文人,作者用来自比,既谦虚又暗含抱负。
全诗用平实的宫廷生活场景,表达了知识分子既感激知遇之恩,又渴望施展才华的矛盾心理。比喻生动(如把皇恩比作雨露),细节传神(日影、风铃等),在恭敬中流露出文人特有的细腻情感。
马廷鸾
马廷鸾(1222年—1289年),字翔仲,号碧悟。宋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市)众埠乡楼前村人。幼年丧父,贫不改志,刻苦读书,淳祐七年(1247),马廷鸾赴京参加乙未科省试,获进士第一,殿试为第四,一举成名。他一生勤政爱民,秉性正直,从地方官直至宰相高位。惜南宋朝廷为权奸把握,不能尽展其才华。度宗朝奸臣贾似道、丁大全当国把持朝政,视为异见,受其压制,迫于内忧外患,廷鸾饮恨引退。宋亡,马廷鸾拒绝与元政权合作,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