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周民则同知袁州

匡鼎谈诗总不如,春风下第独惭吾。
谁云伯乐能知马,可是齐王只好竽。
建业当时同折桂,宜阳此日独分符。
人生得失应难料,一命谁当是大夫。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送别朋友周民则去袁州任职时写的,既有对朋友才华的赞美,也有对人生际遇的感慨,读起来像一封充满真情实感的告别信。

开头两句用了个典故:匡鼎是汉代著名学者,这里比喻周民则学问深厚,连谈诗都比不过他的水平。但这样优秀的人却科举落第("春风下第"),让作者都替他感到惭愧。这里暗含对科举制度埋没人才的无奈。

中间四句用了两个比喻:一是"伯乐相马"的典故,反问"谁说伯乐真能识得好马?";二是"齐王好竽"的典故,说齐宣王只喜欢听吹竽(一种乐器),暗示当权者的喜好决定人才命运。接着回忆他们曾在建业(南京)一起高中进士("折桂"),如今朋友却要独自去宜阳(袁州)当官,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两句是人生感悟:得失难以预料,谁能说得清什么样的官职才算好呢?这里既有对朋友的宽慰,也透露出对仕途的淡然态度。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典自然,把"伯乐相马""滥竽充数"这些老故事说出新意
2. 对比手法巧妙,把两人曾经的共同荣耀和如今的分别处境对照着写
3. 结尾的感悟很接地气,就像现代人说的"人生无常,顺其自然"

读这首诗,能感受到古代知识分子面对现实困境时,既保持文人傲骨,又学会与命运和解的智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