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福建(闽中)的深深怀念,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想象,展现了一幅充满异域风情的南方生活图景。
第一句“漫漫涨海际天涯”用大海的广阔无边,比喻福建距离遥远,仿佛在天边。第二句“万里曾乘使者槎”回忆自己曾经作为使者,乘船远行到那里的经历,暗示这段旅程的艰辛和难忘。
第三、四句“梓泽重寻仙客洞,草堂频醉故侯家”写作者在福建的游历:他寻访过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山洞,也常去当地显贵(故侯)的家中饮酒作乐。这两句透露出福建山水之美和人情之暖。
第五、六句“人多熟酒烧红叶,市有生蛮卖象牙”是诗中最有生活气息的描写:当地人喜欢用红叶煮酒,集市上还能看到未开化的少数民族(生蛮)兜售象牙等珍奇货物。这里既表现了福建独特的民俗,也暗示了当时海上贸易的繁荣。
最后两句“安得梦中真化蝶,翩然飞上刺桐花”是全诗情感的升华:作者渴望像庄周梦蝶一样,化作蝴蝶飞回福建,停在那里的刺桐花上。刺桐是福建的代表性植物,用“飞上刺桐花”这样轻盈的画面,表达了对闽中风物的魂牵梦萦。
整首诗像一封寄往远方的信,既有对异乡风物的新鲜记录,也有对旧游之地的温柔追忆。最打动人的是结尾的想象——现实中无法重回福建,便寄托于梦境,用蝴蝶与刺桐花的意象,把思念写得既唯美又惆怅。
张翥
张翥(1287~1368) 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