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梦中游历天台山的奇幻经历,充满了仙气飘飘的意境和淡淡的乡愁。
开头两句写梦中登山:赤红色的晚霞笼罩着秋日的山峰,诗人在梦里攀登万丈高的红色石阶。"赤城霞气"和"丹梯"的红色意象,营造出梦幻般的仙境氛围。
中间四句展现梦中见闻:海风呼啸中传来猿猴啼叫,石桥上僧人离去只留下悠闲的云彩。山泉飞溅处寺院的花朵在暮色中摇曳,一只仙鹤从天上飞回。这些画面动静结合,既有"猿啼""泉飞"的灵动,又有"僧去""鹤还"的静谧,共同构成一幅超脱尘世的山林画卷。
最后两句写梦醒时分:远处传来隐约的钟声,诗人醒来发现月光依旧照着故乡。这个转折很巧妙,从瑰丽的梦境突然回到现实,用"霜外断"的钟声和"旧乡关"的月光,传递出对仙境的留恋和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就像一场唯美的电影:开篇是色彩浓烈的登山镜头,中间是仙气缭绕的山中奇景,结尾是梦醒后的怅然若失。诗人用"梦里攀""觉来"等词语串起整个故事,让读者跟着他一起神游仙境,又一起回到现实,体会那种亦真亦幻的美妙感受。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