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友人汪舟次出使琉球的场景,通过简洁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旅途风光和深厚情谊。
前两句"见说高华峙,南行只片帆"用"高华峙"形容琉球高耸的山峰,而"片帆"则突出远行的孤寂感,形成鲜明对比。三四句"土风宜稻黍,方物有枫杉"具体描写琉球的风土物产,稻黍代表农耕文化,枫杉展现自然风貌,让读者对异域风情产生想象。
五六句"候吏回仙棹,词臣领画函"写官员们准备迎接使节的情景,"仙棹"形容船只华美,"画函"暗示携带重要文书,体现了外交使命的庄重。最后两句"好将柔远意,洒洒及嵁岩"是全诗主旨,希望友人将朝廷的怀柔政策带到远方,让善意如细雨般滋润琉球的山岩,表达了对外交使命的期许。
整首诗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既有对异国风光的描绘,又暗含对外交使命的嘱托,更透露出对友人的真挚情谊。通过具体意象的铺陈,让读者仿佛看到远行的帆影、异国的物产,感受到诗人送别时的复杂心情。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