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庙
万陵矶下秋波长,黄陵庙前秋草荒。汀洲浩荡排牙樯,神相逐争翱翔。
目极鸿雁归衡阳,丹枫叶落西风凉。二十五弦韵悠扬,帝子哀怨来潇湘。
龙驭一去白云乡,九嶷望断烟苍茫。江皋斑竹凝寒霜,愁科北渚徒彷徨。
霞为帐兮珠为裳,明珰翠羽仙人妆。行客络绎陈椒浆,揭车杜若纷馨香。
依稀环佩声琅琅,灵旗冷月摇清光。乘潮直下君山旁,巴人一曲歌渔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黄陵庙的苍茫景象,通过自然景物与神话传说的交织,传递出悠远的哀愁与神秘感。
开篇用"秋波长""秋草荒"定下萧瑟基调,江边废弃的庙宇与浩荡江水形成强烈对比。江中船只像牙齿般排列,仿佛有神灵在波涛间追逐——这里将现实航行画面神话化,让平凡景物突然有了灵性。
中间部分巧妙融合湘妃传说:南飞的鸿雁、飘落的枫叶、悲凉的瑟音,都在诉说舜帝二妃的哀怨。用"龙驭一去""九嶷望断"等典故,不着痕迹地写出帝王仙逝、妃子望眼欲穿的悲剧。特别是"斑竹凝寒霜"这个细节,把神话中"湘妃泣竹成斑"的传说化作可视的寒霜,哀愁顿时有了温度感。
后段笔锋转向神秘祭祀场景:人们用香草美酒祭拜,在月光灵旗下,仿佛听见神仙环佩叮当。最后镜头突然拉远——祭拜者乘潮远去,只剩渔夫的山歌在江面回荡。这种从宏大祭祀到平凡渔歌的转换,让整首诗在人间烟火中收尾,余韵悠长。
全诗最妙处在于三层时空的交叠:现实的秋江景色、远古的神话传说、当下的祭祀活动,像不同颜色的丝线被编织在一起。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鸿雁归""丹枫落""斑竹霜"这些意象,让读者自然感受到那种跨越千年的怅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