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泰僧正讲诗
放光闻鹫岳,金牒秘香城。
穷源绝有际,离照归无名。
若人聆至寂,寄说表真冥。
能令梵志遣,亦使群魔惊。
宝珠分水相,须弥会色形。
学徒均染氎,游士譬春英。
伊予寡空智,徒深爱怯情。
舒金起祗苑,开筵慕肃成。
年钟倏从变,弦望聚舒盈。
今开火林聚,净土接承明。
掖影连高塔,法鼓乱严更。
雷声芳树长,月出地芝生。
已知法味乐,复悦玄言清。
何因动飞辔,暂使尘劳轻⑴。
穷源绝有际,离照归无名。
若人聆至寂,寄说表真冥。
能令梵志遣,亦使群魔惊。
宝珠分水相,须弥会色形。
学徒均染氎,游士譬春英。
伊予寡空智,徒深爱怯情。
舒金起祗苑,开筵慕肃成。
年钟倏从变,弦望聚舒盈。
今开火林聚,净土接承明。
掖影连高塔,法鼓乱严更。
雷声芳树长,月出地芝生。
已知法味乐,复悦玄言清。
何因动飞辔,暂使尘劳轻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佛教讲经法会的场景,展现了佛法智慧的震撼力和修行者的精神追求。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佛法光辉(前四句)
用"放光""金牒"等意象形容佛法如阳光普照,佛经如珍宝秘藏。指出佛法的源头深不可测,超越世俗概念,连"名字"都无法概括其本质。
2. 讲经威力(中间八句)
描写高僧讲经的震撼效果:能让修行者放下执念(梵志遣),震慑邪念(群魔惊)。用"宝珠照水""须弥山显形"比喻佛法揭示万物真谛。听经的信徒像染色的白布获得启迪,像春天的花朵焕发生机。
3. 自我反思("伊予"以下六句)
诗人自谦智慧不足,但满怀虔诚。描写法会布置金碧辉煌(舒金),场面庄严肃穆。通过"钟声""弦月"的意象,表现时光流逝中佛法的永恒。
4. 法会盛况(后八句)
具体描绘法会场景:佛塔高耸,鼓声阵阵,雷声喻佛法震撼,月出象征智慧显现。诗人既享受佛法乐趣(法味乐),又喜爱哲理深意(玄言清)。最后表达希望借佛法暂时摆脱尘世劳苦的愿望。
全诗特色:
- 大量运用佛教典故(如鹫岳、须弥山)和金色意象
- 通过视听描写(鼓声、雷声、月光)营造庄严氛围
- 将抽象佛理转化为具象画面(宝珠分水、春英比喻)
- 在宏大场景中融入个人修行体验
诗歌展现了六朝时期佛教文化的兴盛,以及知识分子通过佛法寻求精神解脱的典型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