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仙气的读书场景,读起来像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水画。
前两句"苍崖閟仙馆,时有读书声"像电影开场:青黑色的山崖间藏着一座仙人住所,时不时飘出朗朗读书声。这里用"仙馆"形容学堂,一下子把普通书院升华成了神仙进修班,让人感觉在这里读书的都是些超凡脱俗的人物。
接下来"馀韵出云表,泠泠清风生"特别有画面感:读书声的余音飘到云彩上面,像清泉叮咚的声音引来了阵阵凉风。这里把读书声比作能召唤清风的神奇力量,说明这读书声不是一般的嘈杂,而是像天籁之音般纯净动人。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从之不可得,怅望伤我情"。诗人听着这么美妙的读书声却找不到声音的来源,只能遗憾地望着远方发呆。这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描写,就像我们听到隔壁传来好听的琴声却找不到演奏者一样,心里痒痒的,充满了向往和失落。
整首诗妙在把"读书"这件平常事写得仙气飘飘。诗人没有直接说这里教学多好、学生多棒,而是通过读书声的效果——能穿透云层、能召唤清风,让人自动脑补出这里的学习氛围有多高雅。最后那种求而不得的惆怅,反而更让人对这个"仙学堂"心驰神往。
刘爚
刘爚(1131—1216年),原名刘诏,字晦伯,号云庄居士,建宁崇安(今福建建阳县)人,南宋大臣、理学家。师从朱熹和吕祖谦。乾道八年,中进士,授山阴主簿。累迁国子祭酒,拜刑部侍郎,封建阳县开国男,署理工部尚书。嘉定九年(1216年),卒于位,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谥号文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