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黄庭坚悼念好友邢惇夫的作品,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哀思。
前两句"人物于今叹渺然,孤坟宿草已生烟"直接点出主题:曾经鲜活的好友如今已化作孤坟,坟头野草丛生,仿佛升起一片烟霭。这里用"宿草"(隔年草)暗示时间流逝,用"生烟"的意象让荒凉的坟茔带上朦胧的哀伤。
后两句笔锋一转,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场景:黄昏时分,路过墓旁的行人们或许会遇见邢惇夫的灵魂,他依然像年轻时那样与人畅谈玄理。这里"谈玄"指魏晋名士清谈的雅好,诗人特意选择这个细节,既突显逝者生前的风采,又暗含"斯人虽逝,风骨长存"的深意。
全诗妙在哀而不伤。诗人没有痛哭流涕,而是通过"日暮行人"的想象场景,让逝者的精神形象在暮色中复活。这种含蓄的表达反而让怀念之情更加绵长,就像那坟头的青烟,袅袅不绝。最打动人心的,正是这种平淡中见深情的笔法。
蔡肇
蔡肇(?~1119)字天启,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蔡渊子。北宋画家,能画山水人物木石,善诗文,著有《丹阳集》,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蔡肇初事王安石,见器重,又从苏轼游,声誉益显。尝与王诜、李公麟、苏轼、米芾等十六人雅集西园。在京师开封任官时,画平冈老木,余纸请李公麟画远水归雁和舟楫,早萌退隐之意。画迹有《松路仙岩图》、《山麓渔舟图》、《雪陂钟馗图》、《松下逍遥图》、《煎茶图》,著录于《绘事备考》。又《仁寿图》相传是其作品,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