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长城窟
我来长城下,饮马长城窟。
积此古怨基,悲哉筑城卒。
当时掘土深,望望筑城高。
萦纡九千里,死者如牛毛。
骨浸窟中水,魂作泉下鬼。
朝风暮雨天,啾啾哭不已。
昔人饮马时,辛苦事甲兵。
今我饮马来,边境方清宁。
马饮再三嗅,似疑战血腥。
昔人有哀吟,吟寄潺湲声。
潺湲声不住,欲向何人诉。
青天不得闻,白日又欲莫。
此恨应绵绵,平沙结寒雾。
积此古怨基,悲哉筑城卒。
当时掘土深,望望筑城高。
萦纡九千里,死者如牛毛。
骨浸窟中水,魂作泉下鬼。
朝风暮雨天,啾啾哭不已。
昔人饮马时,辛苦事甲兵。
今我饮马来,边境方清宁。
马饮再三嗅,似疑战血腥。
昔人有哀吟,吟寄潺湲声。
潺湲声不住,欲向何人诉。
青天不得闻,白日又欲莫。
此恨应绵绵,平沙结寒雾。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长城为背景,通过古今对比的手法,展现了战争带来的深重苦难与和平的珍贵。
开篇诗人牵着马来到长城脚下,在城墙边的水坑饮马。这个看似平常的动作,却触发了对历史的沉重回忆。诗人想到当年修筑长城的苦役们,他们挖土筑墙,工程浩大绵延千里,死去的劳工多如牛毛。那些亡者的尸骨浸泡在水坑里,灵魂在地下哭泣,连风雨中都仿佛能听到冤魂的哀嚎。
中间部分通过"饮马"这个动作形成鲜明对比:古人饮马是为了备战打仗,而今诗人饮马时边境已经太平。但战马似乎仍能嗅到水中残留的血腥味,暗示战争虽然结束,伤痛却难以磨灭。
最后诗人感叹,当年那些哀怨的哭声像流水一样绵延不绝,却无人倾听。青天听不见,白日又将逝去,这种遗憾就像平沙上凝结的寒雾,久久不散。整首诗用浅显的意象——饮马、水坑、风声、马的反应等,将历史的悲怆与现实的和平交织在一起,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战争之痛,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