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杂咏并序 其十

晓起视日景,熊昱炎光韬。
骤欲卸衣絮,窃恐无良宵。
微风消翕习,阴鸟鸣啾嘈。
骤雨忽如注,急霤翻银涛。
入夜势未息,雷殷声低高。
块然拥衾卧,切切閒愁交。
明朝碧湘上,应有流红飘(十二夜雨)。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从早到晚的春日雨景,以及诗人内心的细腻感受。

开头写清晨太阳初升时,阳光强烈到让人想脱掉棉衣,但又担心晚上会变冷——这种矛盾心理特别真实,就像我们春天经常经历的"早晚温差大"的困扰。接着用"阴鸟啾嘈"的鸟叫声和突然降临的暴雨,生动再现了春季天气的变幻无常。

最精彩的是对夜雨的描写:雨势越来越大,雷声忽高忽低,诗人独自裹着被子躺在床上,听着雨声反而更觉寂寞。这里"块然"二字用得极妙,既形容被子厚重,又暗示孤独感。最后联想到第二天湘江上会有被雨水打落的残花漂流,这个画面既美丽又带着淡淡的伤感。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摄的春日纪录片,既有天气变化的动态画面,又有心理活动的特写镜头。诗人通过日常的天气变化,写出了人人都能共鸣的闲愁与孤独,让读者在寻常春雨中感受到不寻常的诗意。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