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沈友卿太史湖山介寿图(甲寅)
人生惟事亲,乱世足自免。
生我复庇我,始识爱日暖。
世人初弗慕,籍口扬与显。
宦游孰念归,虽在不愁远。
匪孝欲何移,作忠说尤诞。
浇风既如此,贤者乃愈罕。
我读友卿诗,恻恻颂圣善。
又观介寿记,至乐殆忘返。
湖光助承欢,山色来慰眼。
谁家母与子,济胜自成伴。
旁人为感动,羡极当屡泫。
我生抱终天,愧恨视此卷。
犹馀性中语,愿子亲益健。
生我复庇我,始识爱日暖。
世人初弗慕,籍口扬与显。
宦游孰念归,虽在不愁远。
匪孝欲何移,作忠说尤诞。
浇风既如此,贤者乃愈罕。
我读友卿诗,恻恻颂圣善。
又观介寿记,至乐殆忘返。
湖光助承欢,山色来慰眼。
谁家母与子,济胜自成伴。
旁人为感动,羡极当屡泫。
我生抱终天,愧恨视此卷。
犹馀性中语,愿子亲益健。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很朴素的道理:在乱世中,能陪伴父母就是最大的幸福。诗人通过对比世俗追求和真实亲情,表达了对孝道的珍视。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
1. 批判社会风气(前10句)
诗人直接指出:现在的人总把"建功立业"当借口,离家做官也不惦记父母。这种"忠大于孝"的说法很虚伪,导致社会风气越来越差,真正孝顺的人越来越少。
2. 赞美孝子画卷(中间8句)
诗人看到朋友沈友卿为母亲祝寿的画时特别感动。画中母子共游山水的情景,让旁人羡慕得想哭——湖光山色成了亲情的陪衬,这种天伦之乐比什么都珍贵。
3. 自我反省(最后4句)
诗人想到自己已失去尽孝的机会("终天"指父母去世),看着画卷既惭愧又遗憾。最后真诚祝愿朋友的双亲健康长寿,流露出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切体会。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大白话讲大道理,比如"生我复庇我,始识爱日暖"(父母生养保护我们,才明白亲情温暖)
- 强烈反差:把官场虚荣和山水间的母子温情对比
- 情感真挚,尤其最后"羡极当屡泫"(羡慕到想哭)这种直白的表达,很容易引发共鸣
本质上,这是首"珍惜眼前人"的劝孝诗,今天读来依然能让人反思:我们是否也常以"忙事业"为由,忽略了最该陪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