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灌县勘都江堰还成都道中书所见

去日谷栖田,来时草履屋。岁功已告成,农事应休沐。

侵晨度陌阡,翻犁听叱犊。偶问田间人,胡为日驰逐。

答言霜降逾,播谷兼种菽。天时不可留,人工应求速。

逸居虽足思,妻子安所畜。吾侪终岁劳,有秋便云福。

我闻语未终,私心如转轴。力穑如此勤,犹恐缺饘粥。

念彼城市民,坐饱太仓粟。彼虽前生缘,酖毒已暗伏。

试看转瞬间,饥饿满沟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都江堰返回成都途中所见的农村景象,通过农民与诗人的对话,深刻展现了古代农民的艰辛生活和社会的不公。

第一部分:农村景象的变化(前四句) 诗人离开时,农民们还住在简陋的谷仓旁;回来时,他们已经搬进了草屋。庄稼已经收割完毕,按理说农民们该休息了。但清晨走过田间小路时,却听到农民吆喝着牛在犁地。

第二部分:农民的回答(中间十二句) 诗人好奇地问农民为什么这么忙,农民解释说:霜降已过,必须抓紧时间播种谷物和豆子,天气不等人,干活要快。虽然也想休息,但一家人要吃饭啊!我们整年辛苦劳作,能有个好收成就是福气了。

第三部分:诗人的感慨(最后八句) 听完这些话,诗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农民们如此勤劳,却还担心吃不饱。而城里人整天闲着,却能吃饱官仓的粮食。诗人认为,城里人虽然现在过得好,但这种不劳而获的生活就像慢性毒药。他预言:用不了多久,就会出现遍地饿殍的景象。

诗歌的核心思想: 1. 通过对比农民和城里人的生活,揭露社会分配不公 2. 赞美农民的勤劳品质 3. 批评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 4. 表达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

这首诗用朴实的语言、生动的对话,把古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真实地展现出来。诗人没有直接批评社会,而是通过农民的口吻和自己的生活观察,让读者自己感受到其中的不公平。最后几句的预言,更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