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长期隐居修行的僧人(眼上人)的生活状态,传递出宁静超脱的意境。
前两句"结宇题三藏,焚香老一峰"说眼上人在山顶建了间小屋研读佛经,伴着焚香的青烟在这座山峰上度过了漫长岁月。"老"字用得巧妙,既指时间流逝,也暗含他与山峰共同"变老"的亲密关系。
后两句"云间独坐卧,祗是对山松"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僧人在云雾缭绕的山间,或坐或卧,终日相伴的只有对面的山松。这里的"独"不是孤独,而是一种自愿选择的清净;"祗是"二字平淡中见深意,暗示他对外物毫无所求。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极致简单的生活:一间屋、一炉香、一片云、一棵松,就构成了修行者的整个世界。诗人用最朴素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远离喧嚣的禅意生活,体会到专注修行带来的内心安宁。眼上人十五年不下山的坚持,更让这种平淡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