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旅人在寒冬中的温暖瞬间,语言简单却充满画面感。
前两句"客身似叶东湖滨,北风十日吹倒人"用生动的比喻写处境:诗人像湖边的落叶一样漂泊无依,连刮十天的北风几乎要把人吹垮。这里用"吹倒人"的夸张说法,让读者能切身感受到寒风的凶猛和旅途的艰辛。
后两句笔锋一转,出现温馨场景:"明窗深炉作诗供,一枝烘蜡争鲜新"。在明亮的窗前,暖炉烧得正旺,有人送来一支蜡梅花(古人常将蜡封的梅花作为礼物)。"争鲜新"三个字特别妙,既写蜡梅花在暖炉旁显得格外新鲜,也暗指这突如其来的温暖让诗人精神为之一振。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对比手法:前两句的严寒漂泊与后两句的温暖诗意形成强烈反差。一支蜡梅花,一个暖炉,一扇明窗,这些简单的馈赠就让落魄的旅人重获生机。诗人没有直接说感激,但通过"鲜新"这个充满生命力的词,我们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感动。
这就像现代人经历加班熬夜后,突然收到朋友送来的一杯热咖啡——不需要华丽辞藻,生活中这种雪中送炭的小确幸最能打动人心。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