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同黄檗慧公秀峰昌公丁巳上元日访鼓山圭公游临沧亭为赋十四韵

孤云乘天风,飞入海上山。松声发鼓吹,导我登层峦。

平生烟霞想,政在岩壑间。及兹百事懒,作意三日闲。

聊将烧灯夜,付与儿辈看。来陪老禅伯,杖履同跻攀。

曲折几藓磴,竹引春斓斑。窦口咽细泉,崖腹鸣飞澜。

足疲眼界远,语乐心地安。倒景射西崦,晃荡云海宽。

十年戎马后,集此兰若难。未必支许游,能尽宾主欢。

暝色到峰顶,月光散林端。摩挲忘归石,告以幽遐观。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几位僧人朋友在元宵节登山游玩的场景,充满了自然之美和禅意。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开篇用"孤云乘天风"比喻自己像一片云随风飘荡,来到海边的鼓山。松林被风吹动的声音像鼓乐一样,引导他们登山。这里用声音和动态的画面感,营造出轻松自在的登山氛围。

中间部分写登山过程:作者说自己平时就向往山水生活,这次特意放下杂事来享受三天清闲。元宵节的灯火让年轻人去看吧,自己更愿意陪老禅师拄杖登山。他们走过长满青苔的石阶,看到竹林春色,听到岩缝中细流叮咚、山崖间飞瀑轰鸣。虽然腿脚累了,但视野开阔让人心情愉悦。

最精彩的是夕阳西下时的景色描写:落日余晖映照云海,金光晃荡。作者联想到十年战乱后,能在这佛寺相聚实在难得。这种知心好友同游的快乐,比古代高僧支遁和许询的交往还要珍贵。

结尾写夜幕降临:月光洒在林间,他们抚摸着山石舍不得离去,因为这幽静景色让人感悟到深远的人生境界。

全诗通过登山过程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作者用声音(松涛、泉声)、光影(夕阳、月光)、触感(苔藓、山石)等多重感官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最后"幽遐观"三个字点出主旨:在山水之间,人能够获得超越世俗的宁静与智慧。诗中既有"戎马十年"的现实感慨,又有"云海晃荡"的壮美意境,在轻松游记中蕴含着对人生的思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