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在玉茗亭旁偶遇一块形如竹笋的奇石,触景生情而写下的感悟。
前两句像一幅白描画:春天里,玉茗亭西侧的石笋静静矗立,诗人偶然路过,像个闲散之人般与它默默相对。这里"作閒人"的描写很妙,既说明诗人当时轻松的状态,又暗示他和石笋像老友般自然相处。
后两句突然展开千年想象:这块石笋历经千年不腐不烂,仿佛在等待什么。诗人幻想它或许在等待化鹤飞仙的时刻,而此刻夕阳未沉,它仍有机会完成蜕变。这种将石头拟人化的写法,让冰冷的石头突然有了生命力和故事感。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刹那与永恒"的对照——偶然的驻足却联想到千年的坚守,静止的石头却暗含飞升的渴望。诗人通过这块顽石,悄悄表达了对生命韧性和机遇的思考:万物都在等待属于自己的蜕变时刻,只要时机未晚,就永远存在可能。
徐霖
徐霖(1214—1261),字景说,西安(今衢县)人。南宋淳祐四年(1244)会元,授沅州(今分属湖南、贵州省)教授,未赴任。时宰相史嵩之恃边功胁理宗,植私党,专朝政。因被谗去职。离去时士民遮道,不得行,天黑始由小路出。景定二年(1261),知汀州(今属福建省),次年死于任所。人赞其“忠肝义胆,强暴不能夺其志”。著作有《太极图说遗稿》、《春山文集》等。故居华墅坂,学者称径畈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