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二月十六日(望日)泛舟西湖时遇到大风的场景,通过生动的画面和人生感慨,展现了自然之美与时光流逝的惆怅。
开篇两句像电影镜头:狂风掀起湖面层层巨浪,乌云遮住西山只剩半截轮廓。这里用"疾风""云掩"营造出风云突变的动态感,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风声呼啸,看到山色忽明忽暗。
中间四句呈现两组对比画面:头戴黄帽的船夫正吃力拉船靠岸,而架着猎鹰(苍头按鹘)的猎人正在林间呼哨追逐。这边是劳动者的艰辛,那边是贵族的享乐,通过"黄帽""苍头"的颜色对比,暗含社会阶层的差异。
接着笔锋转向感慨:眼前莺歌燕舞的美景像场易醒的春梦,烟雨中的亭台楼阁如同虚幻的画作。这里用"春梦""画图"的比喻,暗示美好事物的短暂易逝。
结尾最动人:当年跟着长辈游湖的孩童已成白发老人,如今在夕阳下的断桥边徘徊沉思。"童稚兹游"与"白发"形成强烈时间对比,断桥斜日的余晖里,既有对往昔的追忆,也透露出面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全诗就像用文字拍摄的纪录片,既有风云变幻的湖光山色,又藏着人生易老的深沉叹息。
张翥
张翥(1287~1368) 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