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和尚(宝林远)带着侍从孙辈游山的场景,通过几个层次展现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1. 修行境界 前两句"德腊俱高,孙枝益茂"用树作比喻——老和尚修行时间长(德腊高),就像老树根深叶茂;跟随的年轻僧人(孙枝)也茁壮成长,体现佛法传承有序。
2. 人物品格 中间四句揭示他的特质: - 靠勤俭吃苦重振寺院("中兴隶业") - 不倚老卖老,平等看待其他修行者("平视诸方") - 外貌描写"眉棱垂雪,杖竹凝霜"用冰雪霜雪突出其清高淡泊
3. 精神传承 后四句写更深层的意义: - "步趋有人"说年轻僧人紧跟其后,暗示佛法后继有人 - "清风可继"比喻高洁品格能传承下去 - 最后用"古道""劫外徜徉"展现超脱世俗的境界——像在时间之外漫步,坚守古老而纯粹的修行之道。
全诗通过具体形象(雪眉、霜杖)和自然意象(清风、古道),把一位艰苦修行、淡泊名利的得道高僧形象刻画得生动传神,同时传递出佛法传承的深意。最打动人的是最后那种超越时空、坚守本心的修行态度,让人感受到一种永恒的精神力量。
释智愚
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