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绿溪庵赠种花僧石岩
缘溪还幽尽,遂得孤寺门。
谁言古驿近,有此花水源。
山僧不种桃,侧地置小园。
窅尔丈室外,品留香色繁。
客来但看花,欲语未许烦。
乃知岩师妙,说法在无言。
日斜钟廊下,欲去留题痕。
常尉五字绝,吾诗焉可存。
谁言古驿近,有此花水源。
山僧不种桃,侧地置小园。
窅尔丈室外,品留香色繁。
客来但看花,欲语未许烦。
乃知岩师妙,说法在无言。
日斜钟廊下,欲去留题痕。
常尉五字绝,吾诗焉可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探访深山小寺的所见所感,通过清新自然的笔触展现了禅意之美。
开篇写诗人沿着溪流走到尽头,意外发现一座孤零零的寺庙。这里用"谁言"二字带出惊喜——没想到在靠近古代驿站的地方,竟藏着这样一处花水源泉般的净土。
中间六句生动刻画了寺中景象:石岩和尚不种常见的桃花,却在寺庙侧面开辟了小花园。在幽深的禅房外,各种花卉争奇斗艳。诗人观察到,来访的香客都安静赏花,想搭话却又自觉不便打扰,这种氛围恰好体现了禅宗"不立文字"的妙处——真正的佛法不需要过多言语。
结尾处夕阳斜照钟楼,诗人想留下题咏又自谦道:古代常建(常尉)的五言诗已登峰造极,自己这些文字哪值得留存呢?这种谦逊背后,其实暗含着对禅意境界的向往——就像石岩和尚用鲜花说法一样,真正的美往往存在于自然无言之中。
全诗最动人的是"说法在无言"的禅理:最好的修行不是滔滔不绝讲经,而是创造让人自然感悟的环境。就像那个小花园,不用解说就让人心生宁静,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正是中国传统审美中最高明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