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远离尘嚣的山居图景,传递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前两句写景:竹梢和藤蔓间没有沙尘飞舞,清冷的绿树稀疏地立着,也不见花朵点缀。这里用"净飞沙"暗示环境的洁净无尘,"不著花"则突出了山林的素净本色,没有人工修饰的痕迹。
后两句抒情:诗人特别羡慕那位隐居在此的高人,因为他的山居生活完全不受外界打扰。"剥啄"指的是敲门声或外界干扰,说"更无"强调这里彻底与世隔绝的宁静。
全诗通过简洁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个纯净、冷清、不受世俗干扰的理想世界。诗人用"羡杀"这个口语化的表达,强烈传达出对这种超脱生活的渴望。这种对简朴山居生活的赞美,反映了古代文人追求精神自由、远离世俗纷扰的理想。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