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皇甫坦的隐士形象,展现了他超脱世俗、追求自在的生活态度。
首联"宝墨光分眄禁春,超然晏坐寂怡神"用"宝墨"比喻皇甫坦的书法造诣,暗示他虽身处繁华(禁春指皇宫春色),却能超然物外,安静打坐修养心神。这里通过对比突出了主人公的淡泊。
颔联"力辞汉殿从游乐,乞得康庐自在身"直接点明主题:他拒绝了皇宫的享乐(汉殿代指朝廷),主动选择在庐山(康庐)过自由生活。"力辞"和"乞得"两个动作形成强烈对比,显示这是经过挣扎后的主动选择。
颈联"黄屋记曾参扈从,白衣犹忆指山人"用回忆手法:黄屋(皇帝车驾)说明他曾跟随皇帝出行,白衣(平民装扮)则回忆他指点山水的隐士风采。这两句通过今昔对比,展现人物身份转变。
尾联"恐虚立马前宵梦,柱下无材忝世臣"最为深刻:担心辜负了前夜的梦境(可能指报效国家的理想),自谦说像柱子下的无用之材,愧对朝廷。这里透露出隐士内心深处的矛盾——虽选择隐居,仍对国家怀有责任。
全诗通过今昔对比、动静结合等手法,塑造了一个立体真实的隐士形象:他并非完全忘情世事,而是在挣扎后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对自由与责任、出世与入世的思考,至今仍能引发现代人的共鸣。
李塾
李塾(一一四八~一一八○),字季修,号约斋,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焘子,壁兄。孝宗淳熙四年(一一七七)曾应制科(《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一之三三)。官终承务郎(《周文忠集》卷六六《李焘神道碑》)。七年卒,年三十三。事见《宋蜀文辑存》卷七五《祭季修九兄文》、《宋史》卷三八八《李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