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短诗用非常简练的语言道出了人生聚散无常的深刻哲理。
"三春过后诸芳尽"用季节变迁作比喻:三个春天过去(可以理解为三年,也可以泛指美好时光的流逝),曾经盛开的花朵都会凋零。这里用"诸芳"暗指生活中各种美好的人、事、物,说明再美好的事物也难逃消逝的命运。
"各自须寻各自门"则点出面对这种必然的离散,每个人都只能寻找自己的出路。两个"各自"的重复使用,既强调了分离的必然性,也暗示了人生终究是孤独的旅程。这里的"门"可以理解为生存之路、人生方向或精神归宿。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沉溺于对美好逝去的伤感,而是平静地接受这个自然规律,并理性地指出每个人都要学会独立面对。这种既清醒又豁达的人生态度,让短短十四个字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无论哪个时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共鸣——当我们经历亲友离散、环境变迁时,这首诗就像一位智者,告诉我们:花开花落是常态,学会独自前行是人生的必修课。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