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独居老人的日常生活和内心感受,语言朴实却充满生活气息。
开头两句"无客访衰残,柴门尽日关"直接点出老人孤独的生活状态——没人来访,家门整天关着。这里的"衰残"既指身体衰老,也暗示生活冷清。
中间四句生动展现了老人的日常消遣:爱读书爱到成瘾,舍不得多喝酒("惜酒近成烟"指酒少得像烟一样缥缈);在长满青苔的小路上散步时琢磨诗句,躺在茅草屋檐下看远处的山景。这些细节勾勒出一个清贫但自得其乐的知识分子形象。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老人突然抱怨起镜子来——嫌它偏偏照出自己斑白的鬓角。这个细节很妙,前面看似豁达的生活描写下,原来藏着对衰老的无奈。镜子在这里成了无情的时光见证者。
全诗用最普通的日常场景,写出了独居老人既享受清静又难掩寂寞的复杂心境。特别是最后对镜子的埋怨,让整首诗在平淡中突然有了情感张力,让读者感受到:再淡泊的人,面对衰老也难免心生感慨。这种真实而细腻的情感表达,正是这首诗打动人的地方。
姚孝锡
徐州丰县人,字仲纯,号醉轩。徽宗宣和六年进士。授代州兵曹。金兵侵雁门,州将议以城降,孝锡投床大鼾,略不为意。后脱身移居五台,不仕。善治生,积粟至数万石,遇岁饥,尽出以赈贫乏,多全活。中年后,以家事付诸子,日与宾朋纵吟山水诗酒间。卒年八十三。有《鸡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