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端午节(重五)在朋友家聚会的情景,充满了怀旧与友情的温暖。
开头两句写聚会环境:诗人在朋友孙阮亭的书堂里,听到远处传来带着楚地风味的哀伤歌声("楚些"指楚地风格的悲歌),大家整齐地坐在清凉的厅堂里享用午宴。"虚堂"指宽敞的厅堂,"午筵清"说明宴席素雅不喧闹。
三四句写书堂环境:茂密的竹林把尘世喧嚣都挡在外面,初夏轻微的暑气让大家穿着轻薄白衣正合适。"红尘"代表世俗烦扰,"白裕"是白色夏衣,这两句突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五六句用典故抒发感慨:看到画着鹢鸟的旌旗(可能是端午装饰),想起投江的屈原(正则指屈原);看到堤上花木,又怀念北宋文豪欧阳修(号六一居士,谥号端明)。这两个典故暗含对先贤的追思。
最后两句点明时间背景:这是诗人在杭州西泠第二次过端午节,端着酒杯时,去年聚会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依依"二字特别传神,把对往昔的眷恋和对友情的珍重都包含其中。
全诗通过"竹林-宴席-旌旗-花木"这些具体意象,把一次文人雅聚写得既风雅又深情。最打动人的是最后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同样的节日、同样的地点、同样的人,让简单的聚会有了时光流转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