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老拉泰叔同伴山行由马溪寺攀跻险绝历龙洞上罗汉洞洞前小庵极幽邃下有龙潭潭水窈深一绿蟾蜍踞坐石间意若神龙守护者抵暮还憩双峰阁看十三夜月和泰叔韵
扶携罗汉洞前去,谁信此中天地宽。
涧水翻成千偈快,岭云肯放一尘干。
倚岩庵好无僧住,积石潭深照影寒。
归对双峰看月吐,薇花浴露色如丹。
涧水翻成千偈快,岭云肯放一尘干。
倚岩庵好无僧住,积石潭深照影寒。
归对双峰看月吐,薇花浴露色如丹。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山林中的徒步旅行,作者与友人一起去探访罗汉洞,并沿途欣赏了美丽的自然风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
1. 目的地与出发点
诗中的目的地是罗汉洞,这是作者与朋友的目的地。从诗的第一句“扶携罗汉洞前去”,可以看出作者一行人共同前往,显得非常亲密和愉快。
2. 旅途中的风景与感受
诗人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例如,“涧水翻成千偈快”中,涧水湍急仿佛在不停地吟诵佛经,给人带来心灵的平静和愉悦。而“岭云肯放一尘干”则写出了山脉间的云雾缭绕,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仿佛尘世的烦恼都被洗净了。
3. 隐居与自然的和谐
诗中提到了庵庙和潭水,“倚岩庵好无僧住,积石潭深照影寒”,表明了寺庙虽无人居住,但依然保持静谧与美好。潭水清澈见底,倒映出岩石的影子,给人以深深的宁静感。这种景象展示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存,仿佛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纯净和美好。
4. 月色下的归途
最后一部分写回程路上,作者和朋友一同回到双峰阁赏月。此时,“归对双峰看月吐,薇花浴露色如丹”,描绘了晚霞映照下的双峰和微光下的薇花,美得如同一幅画卷。这里的“月吐”二字形象地表达了月亮在渐渐升起的过程,增强了诗的动态感。
总结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既宁静又美好的自然世界,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诗人的美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