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福州控海楼参加宴会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豪迈与赞叹之情。
首联“万里登临一系舟,八闽形胜此危楼”开篇就气势不凡。诗人乘船远行万里,终于停泊在此,登上这座高楼。福州(八闽)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控海楼高耸险峻,成为这片美景的代表。这里既交代了地点,又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颔联“水通溟渤来重译,山入云霄壮上游”继续写景。江水通向浩瀚大海,仿佛能连接遥远异国;群山高耸入云,更显此地气势雄浑。诗人用夸张手法,突显福州水陆交汇、山海相依的独特地理优势。
颈联“题句只疑南斗避,倚栏还为夕阳留”转入抒情。诗人想题诗留念,却觉得连南斗星都要退避(形容楼极高);倚着栏杆欣赏夕阳,久久不愿离去。这两句既写楼高景美,又暗含时光流逝的感慨。
尾联“主人兴剧谁能尽,举白频劳向客浮”聚焦宴会场景。主人兴致高昂,频频举杯劝酒,宾客们开怀畅饮。一个“频”字生动刻画出宾主尽欢的热闹场面,也暗示诗人被这氛围深深感染。
全诗以雄浑笔触勾勒山海壮景,用“系舟”“举白”等生活化细节增添亲切感。诗人将自然之壮美与人文之欢愉融为一体,既赞美了福州的地理形胜,又记录了与友人相聚的畅快时光。最打动人的是字里行间那种登高望远的豪情,和把酒言欢的真挚,让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江风拂面、酒香四溢的现场氛围。
潘希曾
潘希曾,浙江金华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因灾异奏陈八事,指斥近幸。出核湖广、贵州军储还,不赂刘瑾,刘瑾大怒,矫诏廷杖除名。刘瑾伏诛,起迁吏科右给事中。嘉靖中历太仆卿,伏阙争大礼。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迁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筑长堤四十余里,期年而成。历兵部左右侍郎。嘉靖十一年(1532)五月初四日卒于官,年五十七。赠兵部尚书。有《竹简集》及《奏议》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