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杂感
酒酣忽不适,枨触登高台。
天门亦咫尺,浩浩秋风来。
造化谁办此,与世为百哀。
阴云郁万里,杀气何崔嵬。
其下多战死,白骨萦紫苔。
自从鼎湖去,日积昆明灰。
痈溃谁所养,误国首庸才。
桓桓郭尚父,骑箕竟不回。
忧勤贻庙堂,未惜毂屡推。
移军或开府,诏书必亲裁。
授钺为上将,专阃无疑猜。
征募遍诸道,算缗急于雷。
微胜张首级,殊锡出上台。
传言侍中貂,峨峨遍舆台。
至竟儿戏略,但闻坚城颓。
今年弃湘汉,明年失江淮。
朝闻两河破,夕报三晋摧。
齐鲁千余里,卷地无蒿莱。
神京亦震荡,中原何有哉。
苍生实何罪,浩荡罹此灾。
亡者日山积,血肉厌虎豺。
存者能几何,生意如枯荄。
虚秏在闾里,国计必与偕。
朝廷于赤子,如民保其孩。
一旦不并活,为计当析骸。
元气日沦丧,滔天方未涯。
天门亦咫尺,浩浩秋风来。
造化谁办此,与世为百哀。
阴云郁万里,杀气何崔嵬。
其下多战死,白骨萦紫苔。
自从鼎湖去,日积昆明灰。
痈溃谁所养,误国首庸才。
桓桓郭尚父,骑箕竟不回。
忧勤贻庙堂,未惜毂屡推。
移军或开府,诏书必亲裁。
授钺为上将,专阃无疑猜。
征募遍诸道,算缗急于雷。
微胜张首级,殊锡出上台。
传言侍中貂,峨峨遍舆台。
至竟儿戏略,但闻坚城颓。
今年弃湘汉,明年失江淮。
朝闻两河破,夕报三晋摧。
齐鲁千余里,卷地无蒿莱。
神京亦震荡,中原何有哉。
苍生实何罪,浩荡罹此灾。
亡者日山积,血肉厌虎豺。
存者能几何,生意如枯荄。
虚秏在闾里,国计必与偕。
朝廷于赤子,如民保其孩。
一旦不并活,为计当析骸。
元气日沦丧,滔天方未涯。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战乱年代下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诗人开篇以醉酒登高起兴,秋风吹来让他突然感到不适,暗示国家动荡让他心情沉重。他质问苍天:这满目疮痍的景象是谁造成的?阴云密布的大地下埋着无数战死的白骨,自从皇帝(鼎湖代指帝王)离开后,战火就像昆明池的灰烬一样越积越多。
诗中痛斥朝廷用人不当,让庸才误国。虽然也有郭尚父(可能指郭子仪这类名将)这样的良将,但终究独木难支。朝廷虽然不断调兵遣将、加征赋税(算缗指征税),但将领们只顾虚报战功、贪图封赏(微胜张首级),最终导致城池接连失守。诗人用"今年弃湘汉,明年失江淮"的排比,展现国土快速沦丧的惨状。
最触目惊心的是对百姓苦难的描写:中原大地寸草不生,百姓要么堆积如山地死去,要么像枯草般苟活。诗人发出灵魂拷问:老百姓到底做错了什么?最后用"析骸而炊"的典故(极端饥荒时拆骨头当柴烧),暗示百姓已被逼到绝境。
全诗像一部纪实影像:既有宏观的战局崩溃,又有微观的民生细节;既能看到庙堂决策的失误,又能听到民间绝望的呻吟。诗人没有用华丽辞藻,但每个画面都让人揪心,这种白描手法反而比夸张修辞更有冲击力。直到今天,我们仍能从中感受到战乱中普通人的无助,以及清醒者对时代的痛心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