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舍书怀寄所知二首 其一

思量前事不堪寻,牢落馀情满素琴。
四海岂无腾跃路,一家长有别离心。
道从汨没甘雌伏,迹恐因循更陆沈。
寂寞谁应吊空馆,异乡时节独沾襟。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漂泊在外的人对过往生活的感慨和孤独心境。

前两句说:回想过去的事情让人难受,剩下的只有无处安放的情感寄托在琴声中。这里用"素琴"(没有装饰的琴)暗示生活的平淡和内心的空虚。

中间四句讲现实困境:虽然世界很大,但找不到出路("四海岂无腾跃路");一家人却被迫分离("一家长有别离心")。诗人说自己甘愿默默无闻("甘雌伏"),但又害怕这样随波逐流会彻底沉沦("更陆沉")。用"雌伏"(像母鸡一样趴着)这个比喻很生动,表现出不得志的状态。

最后两句最打动人:在这冷清的旅店里,有谁会来关心我呢?异乡逢年过节时,只能独自流泪。"沾襟"这个细节特别真实,让读者能想象诗人擦眼泪时打湿衣襟的画面。

全诗用简单的日常意象(琴、路、旅店、眼泪)表达了深刻的漂泊之苦,没有用华丽辞藻,但每个字都透着心酸。最精彩的是把抽象的情绪(孤独、失意)转化成我们都能看懂的具体画面,比如弹琴、流泪这些动作,让千年后的读者依然能感同身受。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