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直白的语言,道出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慨。
前两句"宠辱事多今不见,兴亡时去止堪哀"是说:过去那些争名夺利、荣辱得失的事情,如今都已看不见了;朝代兴衰更替的时光一去不返,只剩下无尽的哀叹。这里作者用"宠辱"和"兴亡"两个词,概括了历史上所有的权力斗争和朝代更迭。
后两句"请观今日长安道,抵暮行人犹往来"则把目光转向当下:你看现在长安城的街道上,直到傍晚时分,行人依然来来往往。这里的"长安道"既是实指,也象征着繁华的都市生活。"抵暮行人犹往来"生动描绘出市井百姓为生活奔波的场景。
整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作者通过古今对比,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朝代如何更替,权力如何轮转,普通百姓的生活始终要继续。那些曾经轰轰烈烈的政治斗争,最终都会烟消云散,而百姓为生计奔波的脚步却永远不会停歇。这种对历史沧桑的感悟,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