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归宗寺

墨池秋水石苔寒,晋碣唐书野火残。
一丈草青绀殿里,争教赤眼不心酸。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寺庙的景象,通过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首句“墨池秋水石苔寒”,描述的是一个秋天的池塘,池水澄清,石苔上还有微凉的感觉。这里,“墨池”可能是指古代文人用来写书法的水池,它象征着文化的传承。“秋水”和“石苔寒”则营造了一种清冷、静谧的环境,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凄凉感。

第二句“晋碣唐书野火残”,诗人描述的是古代碑碣和书法作品被野火破坏的情景。这里,“晋碣唐书”指的是古代文人的书法作品,它们被“野火”所毁,反映了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破坏。野火在这里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火灾,也可以象征某种文化或历史的断裂。

第三句“一丈草青绀殿里”,描述的是寺庙中的景象,青草长了一丈高,生长在寺庙里。这里,“绀殿”指的是寺庙的正殿,青草的生长反衬出寺庙的古老、荒废。这种景象让读者感受到古庙的荒凉和孤寂。

最后一句“争教赤眼不心酸”,意思是看到这样的景象,谁不会感到心酸呢?这句话直接表达了诗人面对如此景象的感慨和悲伤之情。“争教”是反问的语气,强调了这种情感的强烈。

整首诗通过描述秋天寺庙的景象,展现了古庙的荒凉和文化的断层,同时传达出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怀念和惋惜之情。诗中没有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而是通过景物的描绘和象征手法,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慨和悲伤。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