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旅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充满生活气息和随性洒脱的情怀。
前四句写市井生活:鱼虾按斗卖,大米论斤称,掰开蟹膏、切开鳖裙(鳖的肥美部位)——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江南水乡物产丰富的市集场景。诗人感叹即使是丰收年份,旅途中也能吃得好,但想到自己只是过客却分享了当地居民的食物,心里有些惭愧。
后四句写诗人的漂泊心态:他像云游诗人一样随遇而安,遇到顺流就前行,碰到坎坷就停驻。眼前吴山秋色正美,本想去登高望远,结果傍晚一场雨落下,他又挂起船帆继续赶路——这种"说走就走"的任性,透露出诗人不受拘束、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
全诗妙在把市井烟火气与文人洒脱气完美结合:既有掰蟹割鳖的生活细节,又有"乘流得坎"的哲学意味;既为分享居民食物感到愧疚,又毫不犹豫地冒雨启程。这种真实又超脱的气质,正是古代文人"诗与远方"的浪漫写照。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