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九日(1943年)
生涯能几时,胡为不自得。
行年三十二,堕甑当无惜。
颇叹平生意,一往疏以直。
高谈玩日月,狂肆了无饰。
米盐究何物,牵累不遑息。
宁忍一日羞,黾勉赴子职。
前岁始归来,天壤殊仄逼。
譬犹瞽失明,伥伥欲何适。
微音度虚阁,春风有相识。
静女本如花,骚怀不讳色。
岂知翻覆间,弥满十年意。
凄清垂老魂,风雨且守黑。
行年三十二,堕甑当无惜。
颇叹平生意,一往疏以直。
高谈玩日月,狂肆了无饰。
米盐究何物,牵累不遑息。
宁忍一日羞,黾勉赴子职。
前岁始归来,天壤殊仄逼。
譬犹瞽失明,伥伥欲何适。
微音度虚阁,春风有相识。
静女本如花,骚怀不讳色。
岂知翻覆间,弥满十年意。
凄清垂老魂,风雨且守黑。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于1943年,作者当时32岁,正处于人生低谷期。全诗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中年人对生活的迷茫与挣扎。
开篇"生涯能几时"直接点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作者自问为何活得如此不快乐。他用"堕甑"(摔破的瓦罐)比喻自己失败的人生,坦然接受现状。接着反思自己性格太直率,总是高谈阔论不懂掩饰,这种性格让他在现实中处处碰壁。
中间部分描写现实生活的压力:为柴米油盐奔波劳碌,不得不忍受屈辱去工作。两年前回到故乡,却感觉天地都变得狭小压抑,就像盲人失去方向。只有春风中传来的细微声响,让他感到些许慰藉。
最后转向感情生活的遗憾。诗中提到的"静女"可能是他爱慕的女子,原本美好的感情在十年间不断反复,最终只剩下凄凉。结尾"风雨且守黑"道出他决定在黑暗中默默承受一切的心境。
全诗的魅力在于真实呈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中年危机:理想受挫、生计艰难、感情失意,但又在痛苦中保持尊严。作者用日常化的比喻(如盲人、瓦罐)让深刻的人生感悟变得易于理解,春风、静女等意象又为灰暗的基调增添了一丝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