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桂树的美丽与实用价值,语言清新自然,充满生活气息。
前两句“青紫间朱丹,三湘五岭间”用色彩斑斓的笔触勾勒出桂树的外形——青紫色的枝叶间点缀着朱红色的花朵,生长在湖南、两广的山水之间。这里通过色彩和地名的组合,既展现了桂树的艳丽,又点明了它的生长环境。
中间四句转入对桂树实用价值的描写:桂皮可以调味,让菜肴更鲜美;桂花可以酿酒,让人饮后容光焕发(“𨠑□”可能是“酡颜”的误写,指酒后红润的脸色)。诗人由桂花的金黄联想到满月的光辉,由丛生的桂树联想到神话中月亮上的桂树,将日常事物与神话传说巧妙结合。
最后两句“郤枝曾入手,招隐更聊攀”暗含典故:汉代人郤诜曾自称“桂林一枝”,比喻才华出众;而“招隐”则化用《楚辞》中召唤隐士的意境。诗人通过折桂、攀枝的动作,既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又流露出隐逸山林的志趣。
全诗从视觉、味觉、典故三个维度展现桂树之美,既有对自然之物的细腻观察,又蕴含了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读来令人感受到生活中平凡事物的诗意。
丁谓
丁谓(966-1037),字谓之,后更字公言。丁氏先祖是河北人,五代时迁居苏州。祖父丁守节,与范仲淹曾祖范梦龄同是吴越国中吴军节度使钱文奉(钱镠之孙)的幕僚,任节度推官,遂为长洲人。离京时,宋真宗特赐御诗七言四韵和五言十韵,“尤为盛事”。他同时兼任使持节苏州诸军事、苏州刺史、苏州管内观察处置堤堰桥道等使,又兼任知升州军州事。天禧初(1017),以吏部尚书复参知政事。不久,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使、平章事兼太子少师。乾兴元年(1022),封为晋国公。显赫一时,贵震天下。